【域外媒体看北林】黑土秸秆 远征治沙
东北有良田,西北有荒漠,最近,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,却因为一根秸秆联系到了一起,这是怎么回事呢?我们来看看。
东北有良田,西北有荒漠,最近,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,却因为一根秸秆联系到了一起,这是怎么回事呢?我们来看看。
黄沙漫天,村庄被埋,那是毛乌素昔日的写照。清朝末年起,榆林、神木一带的人们便被风沙逼得走投无路,地里种不出粮食,嘴里吃的是沙子。从1959年开始,一场跨越六十年的“人沙大战”就此拉开序幕。人们没有先进的武器,只有最原始的麦秆,在沙地上扎下一个个草方格,像给大地
在 2025 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上,一项来自中国的伟大工程吸引了全球目光 ——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入选 “2025 全球十大工程成就” 。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国内外对中国治沙成果的关注热情,要知道,能从全球众多工程中脱颖而出,足以证明它在工程科技领
全球53个国家正陷入粮食危机,近3亿人每天醒来就要为下一餐发愁。当欧美专家还在争论"粮食危机能否避免"时,中国新疆用一组硬核数据给出答案:2024年粮食总产466亿斤,超过江西、追平辽宁,把小麦玉米单产纪录牢牢攥在手里。这个曾被称作"火焰山式赤地"的地方,如今
2025年10月22日,中国新闻网刊发题为《45年一亿亩绿色 内蒙古阿拉善亮治沙答卷》的文章,报道了经过45年的不懈努力,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一亿亩。45年的探索,让阿拉善悟出一个道理:可持续的治沙,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新路。
秋日,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里,蕤蕤草木沐浴着清晨的阳光,林场工人开始了忙碌的护林工作。这片成长着沙林杨、梭梭、杨柴的林场,站在防风固沙的前沿,坚守着这片美丽的土地。
面积超过33.76万平方公里,是我国最大、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。这片沙海不仅吞噬了绿洲,还威胁着几千万人的生计。
日前,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。来自中国、沙特阿拉伯、蒙古国、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名代表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议题,深入库布其沙漠腹地实地考察沙漠北缘锁边林带建设、光伏治沙、以路治沙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创新模式。
评论区纷纷感慨:这波真是猪猪立大功了,“猪的浑身都是宝”这句话还是太权威了。猪独特的W型鼻骨可以拱碎板结的沙壳,为沙漠撬开呼吸的通道让空气和雨水得以渗入地下;而它们的粪便,也化作天然的“营养剂”,一点点改善着贫瘠的沙地,为绿植扎根埋下种子。
9月20日,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与统战部联合主办的“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”网络主题活动在宁夏银川落下帷幕。在为期6天的行程中,来自宁夏、广西、福建、新疆等地的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组成联合采访团,深入银川、吴忠、中卫、固原等地,通过多维度采撷民族团结的鲜活故事
傍晚,位于敦煌市西南方向的鸣沙山月牙泉,被3800K暖光打亮。央视《中国经济引力场》 的镜头里出现了一位“特殊讲解员”——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。
9月17日,由自治区党委网信办、统战部主办的“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”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举世闻名的中卫沙坡头,探寻中卫人从怕沙到治沙、用沙、爱沙的心路历程。
有着35年治沙经历的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工程师唐希明,堪称沙坡头治沙历史的“活字典”。他用“怕沙、治沙、用沙、爱沙”概括70年来中卫人民对沙漠的感情变化。
清晨6点,库布其沙漠边缘泛起微光。54岁的治沙人张喜旺踩着晨露走进沙地,他弯腰捡起一截干枯的沙蒿,指尖在沙粒间摩挲:“十年前,这里刮起风来,沙子能埋到膝盖。现在,脚下的沙里都能攥出潮气,去年种的沙柳冒出了新枝。”
七十多年前,辽宁彰武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防沙治沙的机构,从此拉开了人与沙漠较量的序幕。
七十多年前,辽宁彰武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防沙治沙的机构,从此拉开了人与沙漠较量的序幕。
截至2025年8月27日,中国—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安全平稳运行5749天,创造了1200多个长期稳定的本地优质就业岗位。
最近“沙漠放10万头黑猪治沙”的消息刷爆了,听着特带劲:黑猪拱松沙子,吃带草籽的饲料,拉的粪能播种施肥,不光把沙漠变绿洲,还让牧民年入3万,简直是完美生态闭环!